环球观速讯丨“鱼也是一种野生动物”

2022-11-14 15:47:19 来源:教育快报网

原标题:“鱼也是一种野生动物”

近日,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长江大保护”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以视频方式为“共建生命长江 传承大河文明”长江大保护论坛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出席论坛并做主旨报告。

曹文宣院士:从小孩子抓起,让“鱼也是一种野生动物”成为共识


【资料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是最早呼吁长江十年禁渔的科学家,那还是在2006年。时至今日,88岁的他仍清晰地记得那份缘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很多长江的珍稀动物,比如说白鱀豚、白鲟,很快就消失了。”白鱀豚目前宣布功能性灭绝,长江白鲟在2022年7月21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宣布灭绝。

经过科学的调查研究,从2006年开始,曹文宣开始提出要实行长江十年禁渔,借学术报告会、新闻媒体采访等各种渠道建言献策。

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已经快两年。曹文宣认为,渔民转产转业安置妥当,禁渔整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远远不够。他在88岁的高龄,仍对长江鱼类的生存境况了如指掌,“2021年更新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又增加了几十种鱼作为保护动物,说明它们的生存环境已经恶化了,需要进一步加以保护。” 

“理念宣传很重要。我们小时候,孩子们都喜欢弹弓打鸟,但随着保护鸟类的宣传理念加强, 现在的小孩子已经不打弹弓了,麻雀都保护起来了。”曹文宣说,“水生动物好像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全民共识,没有人觉得鱼是一个野生动物。所以,我们还要加强宣传,从小孩子开始,要养成这个‘鱼也是一种野生动物,同样要加以保护’的理念。”

桂建芳:渔业转型,让十年禁渔不影响老百姓吃鱼

实施十年禁渔,那老百姓吃鱼怎么办?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桂建芳,是鱼类遗传育种方面的专家,对养殖渔业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的科研中,最突出的是破解了银鲫生殖奥秘,培育出一代代银鲫“中科系列”良种,推动了全国鲫鱼产量持续增长。2017年,全国鲫鱼产量达就到282万吨,其中,桂建芳院士的“中科3号”占到了鲫鱼主养区产量的70%左右。

“1986年《渔业法》确立的‘以养为主’方针,实现了中国渔业的蓝色转型,就使养殖渔业产量已远远超过了捕捞渔业产量。2021年的养殖产量已超过水产品总量的80%以上。所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让捕捞渔业退出长江及通江大型湖泊,一不会影响我国渔业的发展,二不会影响百姓生活对水产品的需求,却能让长江休养生息,让渔类种质资源得以恢复,这是保护渔业和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桂建芳评价,渔业是中国传统产业,也是文明发展、智慧提升和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和转型的现代产业。进入21世纪后,中国水产养殖的成功,对世界也造成了的重要影响,中国绿色生态养殖新范式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既能持续生产动物蛋白食品,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又能救护和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是“既对人健康、又对环境健康”的健康吃鱼理念,已成为国际前沿和热点。

他呼吁,做好长江大保护,每个人都能从“不吃野生鱼,吃好养殖鱼”做起。

王焰新院士:“生态长江”需要重视地下水保护

201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在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后,提出了“生态长江”概念,包括生态廊道、生态经济带、全流域的生态治理三大方面,“长江大保护是久久为功的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有很多要探讨的”。

在论坛上,他着重呼吁要让“看不见”的地下水被看见、被重视。

“地下水与地表的河湖湿地有着重要的交互作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地下水占全球可利用淡水资源的97%”王焰新解释,“地球的水循环不仅仅发生在地表,地下水也是参与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量、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同样在地下发生。必须建立整体的水循环概念,才能正确理解湿地里的水量、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如何迁移转化。”

2021年8月,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三峡集团共建的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溯源与管控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王焰新任实验室主任。他透露:“我们针对不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开展了一些水污染溯源理论与方法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技术就是用同位素技术来溯源,识别污染物的来源。比如一个污染水体,它里面的污染物到底来自哪些污染源,经常很难说清楚,尤其是自然和人为影响叠加的时候,更为复杂。”

溯源很重要,如果弄不清污染源,保护与修复便无从下手。

“地下水一旦被污染,修复很难,治理难度非常大,修复成本非常高。监测是基础,保护是关键。”王焰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做好长江大保护、尤其是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建议,“要优化长江流域河湖大保护顶层设计,健全控源截污、治理修复、长效维护的长效机制,规划-监测-治理一张图;要建设长江生态大数据中心,实现长江中游流域生态环境要素的全息监测和智慧管理,作为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诊断依据;要积极探索流域水资源综合评价技术方法;要加强流域污染防控与修复新技术研究。”(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