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即第八课),该单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展开,《童年的发现》主要写了作者费奥多罗夫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从而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教学目标
【资料图】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学习重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课题。
1.生质疑课题:课文写的是谁的童年?他在童年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发现的?
2.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文中注音的字词。
2.学习生字词,理解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2.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4.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5.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四、自学课文,理解内容。
1.自学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要求: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五、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
(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六、拓展延伸,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七、小结。
师: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希望我们的同学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发现规律——寻找答案——得到证实
启示:(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理清文章结构,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依托重点词句的品读,在由“简单—不简单”的感悟思辨中,探寻“发现”的过程意义。
3.感受作者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的求知精神,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引发兴趣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童年的发现》。
2.了解作者信息。出示:
费奥多罗夫: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他的学问渊深,博览书史,据说他几乎知道俄国国家图书馆所有藏书的内容。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不仅如此,他对哲学、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人称为“百科全书”。
快速地默读。交流:资料当中最让你吃惊的是什么?
3.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极富创见的人,他的童年又会有怎样独特的成长经历呢?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自由地朗读课文。
二、理清脉络,指导读法
1.学习字词。
胚胎、滑翔、妨碍、祸患、驱逐、羞愧
随心所欲绞尽脑汁情不自禁
(1)寻索第一组词的构成特点;
(2)比较品析——读悟第二组词的意思。
2.理清结构
(1)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感知主要内容并迅速分段;
(2)小结:阅读比较长的文章,我们可以试着先理清文章的结构,这样有助于更好更快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感悟“梦境”和“发现”
(一)品读“梦境”
作者在文中说,他的发现是起始于——梦中飞行,出示: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1.自由读——指生朗读——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梦
2.作者的哪些描写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3.带着这些感受,一边朗读一边在脑海当中描绘这些画面。
(二)品读“发现”
正是缘于这个奇妙的梦境,作者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关于这个发现,文中有一个非常生动而有趣的描述,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到它,并用波浪线把它划下来。出示:
“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1.读着读着,你感觉这段话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把你觉得能够体现作者这种心情的字眼加上着重号(哈、竟、格外……)
3.指导朗读。
四、体味发现的“不简单”
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留意到,作者在形容自己的发现时用了哪一个词儿——简单明了。这在作者看来如此简单明了的发现,是真的那么简单地被发现的吗?请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的4—12自然段,边读边把你觉得使作者有这样的发现的原因划下来,看看你又能有怎样的发现。
(一)不简单——深度问答
1.指导朗读“问句”,感受追问的急切
4.你从这里发现什么?(善于思考、很有探索的欲望……)
(二)不简单——感受“痴迷”
我想的是那样的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1.点拨生字“痴”,通过字理的解读猜度“痴迷”的意思
出示:痴迷:入迷到呆傻的程度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痴迷?
3.抓住“翻来覆去”体验想象
4.补充写话: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
五、回溯“发现”,升华主旨
1.复现作者对“发现”的描述
2.质疑“发现”,再度感受“不简单”
六、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不简单
鼓励求知、大胆想象《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然后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胚胎、痴迷、绞尽脑汁”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默读、想象、概括小标题等方式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
3.通过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有关科学家的例子,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俄国作家,他的名字叫:费奥多罗夫。板书:费奥多罗夫。指读。
费奥多罗夫的童年天真烂漫、多姿多彩。在他童年的时候,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
板书:童年的发现。齐读。
2.看着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小结板书: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
二、初读。学习“我发现了什么”。
1.打开课文,你会发现这篇文章挺长的,快速标上自然段序号,共19自然段。
2.这么长的文章怎么读好呢?可以采用默读,也可以轻声地、快速朗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后,想想:
(1)我发现了什么?用“——”画出来。
(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我发现的过程?做上记号。
3.交流:
(1)我发现了什么?(指读第一句,板书:胚胎发育的规律。)
读词:胚胎。
你知道什么是胚胎吗?(指读注释)
谁能讲得简单明白些?(其实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发育成胎儿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就是胚胎发育的过程。)
(2)课文中有一段话比较具体地描述了我所发现的胚胎发育的规律,你能找到吗?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指名读。这就是我的发现。那年我才九岁,所以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自豪。——带着这份高兴和自豪读读我的发现。
(3)关于我发现的胚胎发育的规律,其实有位叫达尔文的科学家专门进行过研究,还得出了一个观点,你能找到这句话吗?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指名读——齐读。
我的发现和科学家的发现竟是如此的相似,怪不得我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自豪呢!
4.齐读第一自然段。
5.瞧,我们已经读懂了“我的发现”是什么了,这个问号应该可以擦去了吧。
三、再读。学习“我是怎样发现的”。
1.那么我又是怎样发现的呢?先快速找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发现的过程?(3-13)
2.认真默读3-13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非常简单地说说发现的过程吗?
(1)自由说——指名说后,随机板书:梦中飞行 老师 想
(2)我们能把这个发现的过程读成如“梦中飞行”这样的几个词语吗?
(3)交流,完成板书:梦中飞行---请教老师-----大胆猜想
(4)谁能看着板书把这个过程连起来说成一句话。
(5)这就是“发现的过程”。这个问号也应该可以擦去了吧。
四、精读。读懂“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读到这儿,一个怎样的小男孩浮现在了你的脑海里?请你再次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chéng)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像一下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
2.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好好感受一下。
在梦中我是多么的——自由、开心、高兴、惊奇……
3.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这段话。
4.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出现在你的眼前。(指名板书:充满幻想)
5.齐读,感受这份奇妙的幻想。
●“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fù),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
“岂(qǐ)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lǚ)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1.同桌读读我和老师之间的对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追问,急切,打破沙锅问到底,喜欢刨根问底)
2.师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指名板书:打破沙锅问到底)
●“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jiǎo)尽脑汁(zhī)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1.“渴望”——非常希望弄明白。
2..“痴迷”——哪里看出他的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是呀,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在田野里抓到一只青蛙,我就会——
以至于看到猴子,我就会——
3.教师领读:我就这样绞尽脑汁地想,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
4.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出现在了你的眼前?(指名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五、回文总结。
1.正因为我是一个敢于大胆提问、留心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想像的孩子,所以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如果我们也给自己这样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我们也会有新的发现。
3.作者童年的发现有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同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我总是只在课后感叹:为什么又白白走了一遭?循规蹈矩、一板一眼——不灵动的课;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不深入的课;平均施力,轻描淡写——不出彩的课,这些顽症总在我的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如何克服?“痛定思痛”,暂且先明确以下这一点为努力方向,尽力改正:在目标引领下,务必要有选择地对精彩语断进行重锤敲打,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言训练的层次感。
其实,聆听各位指导老师的点评后,细究文本,《童年的发现》一课还是有许多语言训练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如第13自然段关于发现内容的具体描述:“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目标定位只是“了解‘我的发现’的具体内容,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因此,教学过程极其简单。而细读此段,正如郭老师和周老师所言,抓住“推算”一词,让学生具体说说“我是怎样进行推算的”,不仅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所理解的胚胎发育的过程,而且一个善于思考、敢于大胆想象的小男孩形象也浮于眼前。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刚才同学们的具体描述都写于文中和文本中只用“推算”一词进行高度概括的写法的不同,习得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又如5-11自然段的对话描述,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
“岂(qǐ)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lǚ)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张老师指出这一对话的特点是“我”的三个问题之间互有联系,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因此只要读好了这段对话,一个“刨根问底”的小男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郭老师提及的第3自然段也是值得细细推敲的一个典型语段。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chéng)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鉴老师们的建议,对此环节作一重新设计:
1.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把表示“飞行”意思的词语画出来。(学生读书,边读边画词语。)
交流画了哪些词语?(轻轻跃起、飞向空中、滑翔、盘旋)读词。
2.把这些表示多姿多彩的飞行方式的词语放入句子中再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读。抓住“轻盈、运转自如、舒展”等词读出飞行时的随心所欲、自由快乐。
3.老师也来读读这段文字,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感受那梦中飞行的无拘无束和兴奋惊奇)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4.不仅“我”会在梦中飞行,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腾。画出这个词语,说说飞腾是一种怎样的飞行?小伙伴在梦中飞腾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自由练说——指名说。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腾, 。
5.多么快乐的一群孩子!读到这儿,一个怎样的“我”出现在了你的眼前?(指名板书:充满幻想)
这一设计可能不够完善,但我想努力地试着通过读书、画词、想像、朗读、练说等语言实践,一层一层地进行语言训练,让教学更富有层次感,让言语习得变得更加厚实、有实效。
文本总有其精彩之处,对此进行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我们的课堂方能有些亮堂。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和感想?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板书:
8童年的发现
发现规律 找到答案 得到证实
( )
( ) 的费奥多罗夫
( )
【快乐导读】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抄写喜欢的句子。课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①认写:毡帽 卸煤 咀嚼 沙漠 寂寞 棉袄 袍子 傻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给加点字注音
咀( )嚼( ) 卸( )煤 毡( )帽
慢慢地嚼( ) 抵御( ) 毯( )子
2.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读读题目,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了解作者和背景。(见语文书“资料袋”)
二、合作探究
1.把握课文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①_____________ ( 自然段) ②_____________( 自然段)
③_____________ ( 自然段) ④_____________( 自然段)
2.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②总结学法:(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部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提示: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3.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1)、读课文最后两段。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后检测
填空: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___________的样子:那样_______的脸,那样_______的牙,那样________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____________,大鼻孔里__________,白沫子沾在_________上。”
这是作者对骆驼进行的( )的描写。写出了“我”看骆驼既看得( ),又看得( ),虽说觉得它长得丑,却( )。
2.过去, 过去, 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 ,我也不会 做了。可是,我是 想念童年住在 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 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3.我 地想, 地写,又看见 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 的驼铃声。
记得8岁那年的一个下午,爸爸把刚买的鞋油在皮鞋上挤了一点,又用刷子刷开,皮鞋就闪闪发亮了。看到这,我不禁想:我家阳台上的花叶子很脏了,如果用鞋油给它“擦个澡”,肯定也会变得亮的。
于是,我拿起卫生纸,哼着歌,小心翼翼地擦起花上那肥厚的叶子。我拿着沾满鞋油的纸,从根部向外慢慢擦。外面的几片大叶片进展地很顺利,可是里面的小叶片让我费尽心机。小叶片让外面的几片大叶子挡住了,缝隙小,手指又伸不进去,我只好用剪刀夹着擦。我擦呀擦,把纸上的鞋油全都擦光了,可还有几片没有擦到,怎么办呢?干脆用水把叶片擦干净吧。我把花放在亮处一看,嘿!叶片绿油油的,花也更红了,好看极了!
这时,爸爸叫我吃饭,我高兴地蹦蹦跳跳来到饭桌前。爸爸问我:“为什么这么高兴?”我回答说:“我用卫生纸上的鞋油把花的叶子擦了一遍,绿油油地可好看了。”爸爸急忙说:“用鞋油擦花叶,花会死的。”
我顿时呆住了,这么辛苦忙了大半天,想让叶子变得更绿,花开得更漂亮,难道是我害了它?我赶忙放下碗筷,拿了干净的卫生纸,擦了一遍,又用清水洗一遍,希望能把鞋油洗掉。
晚上临睡时,我还是放心不下,又用水把花叶洗了一遍。我真后悔,为什么不先问问爸爸呢。
第二天,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花。用手摸了摸鞋油的叶子,它变软了,颜色变暗了,还出了好多皱纹,我伤心极了。
小时候的我呀,可真是太傻了!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同学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_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生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出示课题:
童年的发现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从课题着手,同学提出自身最想了解的问题,五年级的同学已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而同学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研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身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动身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考虑:“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身的体会。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身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研讨交流,理清脉络:
⑴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引导同_系自身的生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身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⑵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找出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⑶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⑷ “我”经过考虑、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身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安排作业
用自身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选择自身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身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1.同学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身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_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⑴结合自身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⑵引导同学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身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小朋友: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小朋友: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小朋友: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办。”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_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鼓励同学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发明”“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沿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身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安排作业
1.写一写自身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教 学 目 标
1.从外国音乐作品《彼得与狼》、《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中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并回忆自己童年唱过的歌,进行相互交流。
2.聆听《彼得与狼》,能听辨出各件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讲出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
3.表演《白桦林好地方》(包括伴奏),并编创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唱一唱,用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演唱《红蜻蜓》。
4.初步(非理性)选择结束音填入句尾,感受乐段的终止式。再次做好曲调接龙的创作活动。
教 学 内 容
聆听《彼得与狼》 教学基本要求
1.该作品采用朗诵和音乐交替进行的方式,并以富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性节展开,所以吸引学生聆听是不成问题的。但该作品演奏的时间较长。达20多分钟,因此复听一次,在一节课内是有困难的,所以在一节课内只能听一遍。
2.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内容,要求大家仔细听音乐,并提出以下要求:
(1)看着教材上的图,仔细听,什么乐器代表哪一角色,用线连接起来。
(2)每人准备一张纸,边听音乐边画出童话音乐的过程图。这样以便听完后自己讲故事、做表演。
如:
或
(3)在听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动作相互交谈,但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影响他人聆听。同样也要求教师不要插话,也只能用动作与学生交流。
3.听完后,组成七人一组(宜学生自由组合),并各自担任其中一角色,听音乐片段做即兴表演。
4.插放其中一片段,如最后彼得用绳套把狼套住→结束,学生根据音乐的情节发展,七人一组作即兴表演(或讲故事)。
5.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含时间及学生情绪),可适当调控次数及形式。
6.小结:了解苏联儿童的童话故事及各类西洋乐器的音色。
表演《白桦林好地方》 教学基本要求
1.回忆导入
设问:你能回忆你童年最有印象的某一地方的景色吗?例如我曾去过上海外滩,对那里的黄浦江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2.师生讨论。(为最后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创作作铺垫)
3.欣赏加拿大民歌《白桦林好地方》范唱。这是作者对自己家乡“白桦林”的赞美。
设问:歌中唱出哪些赞美的调句?
4.学唱曲调:
(a)关于拍号。歌谱的拍号为2/2拍,在教学时,原则上不必讲解该拍号,教师可简单一笔带过,要求学生按4/4拍号来学唱歌谱即可,并用4/4拍指挥图式来学唱。
(b)教师范唱曲调。要求学生找出曲调中相同或相似乐句(或乐节)。
(c)学生自学曲调。用4/4拍指挥图式。
5.学唱歌曲。重点唱好第一段歌词。
6.表演歌曲:
(1)用力度记号表演歌曲的意境,即开始用“f”,表达对家乡的歌颂和自豪感。在最后7小节的尾声衬词处力度渐弱,表现渐渐远去的脚步声。
(2)配器伴奏烘托情绪。首先是用旋律乐句演奏伴奏声部(该旋律乐器根据班级实际,可以用口风琴,也可以用竖笛或其他旋律乐器),这需要单独练习。其次是打击乐器四个声部。每一声部基本为固定节奏型。但要注意四个声部的配合协作。
(3)完整地表演歌曲;唱歌与奏乐。唱歌的人数要大于伴奏人数,其比例是4∶1左右。可交换进行,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体验整体表演的效果。
7.创作歌词。
每人(或小组)创作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填入并进行试唱。如上海的学生可创作“黄浦江好地方”:黄浦江好地方,上海人的家乡。那里有大轮船自由游荡,两岸的大好风光我将要再回还。
表演《红蜻蜓》 教学基本要求
1.成语导入。
设问:“触景生情”这句成语怎样解释?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设问: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童年的回忆)
3.再听一遍。要求用指挥图式划拍,判断歌曲是几拍子?有几个声部?
4.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学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
(2)二声部学生各自自学曲调(坚持用指挥图式)。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3)各声部自学成果反馈,教师适时指导、纠正。
(4)用“呣”唱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呣”的基础上唱歌词。为了打好二声部的基础,可以是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唱“呣”,这样交换一、二次,既能使该声部唱得很流畅熟练,又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
(2)完整地唱好第一段歌词,二声部注意和谐。
6.表演歌曲: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没有其他处理方法?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7.拓展: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选择结束音的练习
1.乐曲的结束音表示该乐曲的终止,因此,结束音一般地讲是稳定音,即主音。
2.教材中的二首短曲选择还是“1”,两取一。为此我们可以在流畅的唱好曲调的基础上,试用或“1”,哪一个音有结束感就是该音。也就是从实践中试唱来选择,是非理性的。对四年级的学生不必讲调式的理论。这样试的结果,第一首的结束音是“1”,第二音的结束音。
曲调接龙练习
1.像以前做的接龙游戏那样,头尾的音相接。节奏可以按自已的创作变化。
2.注意按速度有序地进行,不要中间断裂脱档。凡接不上、接错音、断裂脱档者为败,看最后胜者是谁?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二至三课时完成。
一、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课时:聆听《彼得与狼》。
第二课时:学唱《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
二、三课时的安排:
第一课时:学唱《白桦林好地方》;歌词创作。
第二课时:聆听《彼得与狼》。
第三课时:学唱《红蜻蜓》;选择结束音;曲调接龙。
教 材 分 析
1.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所写的一首交响童话。
普罗科菲耶夫对儿童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不少是为儿童们写作的,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童话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舞剧音乐《灰姑娘》、独唱歌曲《丑小鸭》都是享誉世界乐坛的。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写于1936年春天,它是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的。为了让儿童们理解它,作曲家还专门为乐曲写了通俗的解说词。通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孩子们不仅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彼得与狼》是从讲故事开始的:
我亲爱的孩子们,现在我给你们讲一个少先队员彼得和狼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物和动物,都是用管弦乐队里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来表现的。长笛代表小鸟,双簧管代表鸭子,单簧管低音区的顿音是猫,大管代表爷爷,三支圆号代表狼,弦乐四重奏是彼得,猎人开枪则是用定音鼓和大鼓来表现的。
现在就让你们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有一天清晨,少先队员彼得打开大门,到草地上去,这一段彼得的音乐主题是用弦乐四重奏演奏的:
树枝上的小鸟见彼得走来,它高兴地叫道:“这里一切多么安静呵!”这一段是用长笛演奏的:
接下去,又是描写静谧清晨的旋律。彼得的主题和小鸟的动机再次出现了一下。
一只鸭子摇摇摆摆地走过来了。它很高兴,因为彼得出门时忘记了关大门,她说:“这一回我可以到池溏里洗个澡了。”
小鸟见到鸭子,便从树枝上飞了下来,它对鸭子说:“你不会飞,还算什么鸟呢!”鸭子回答道:“那你会游水吗?”刚说完,鸭子就“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鸭子、小鸟一个在水里,一个在空中,互不相让地争论着。
突然,一只猫慢慢地走来,它是用单簧管的低音来表现的:
猫在想:“这只小鸟,还吵架呢!让我把它捉住。”于是它向小鸟扑去。
彼得发现了,他急忙喊道:“呵……当心,”小鸟听到声音,立即飞到树上去了。
鸭子生气了,“嘎嘎”地叫着:
猫绕着树转圈,他想:树这么高,就是我爬上去,小鸟也会飞走了。
就在这个时候,老爷爷出来了,他对彼得没打招呼就独自来到草地感到很生气。因为那是很危险的,万一遇到狼怎么办呢?
彼得不同意爷爷的看法,他说,少先队员是不怕狼的。但是,爷爷还是固执地把他拉回家去,并且把门给锁上了。
彼得刚回到家里,一只大灰狼就出现在草地上。
在弦乐震音的背景上,三支圆号突然响起了狼的主题:
这阴森的旋律,不协和的和弦塑造了一个凶狠诡诈的狼的形象。
猫立即窜到一棵树上。鸭子还没发现,待它刚一上岸,就被大灰狼追上,一口吞进肚子里去了。这里,是用三支圆号来表现狼的凶残,大提琴演奏悲伤的音调,是表现鸭子惨遭不幸。
猫仍旧蹲在树上,小鸟在另一个树枝上,狼在树下转来转去,用贪婪的眼光望着它们。
彼得发现了,他取来一根绳子,做成一个套,趁狼没注意,偷偷地爬到树上。他轻轻地对小鸟说:“你飞下去,围着狼转,但要小心别让它抓住你。”于是,小鸟在狼眼前飞呀,飞呀!惹得狼很生气,却对它毫无办法。
彼得偷偷放下了绳套,一下子把狼的尾巴给套住了,狼拼命挣扎,那绳扣却越来越紧。
正在这个时候,猎人来了:
彼得在树上喊道:“别开枪!狼已经被我和小鸟捉住了。请帮助我们把它送到动物园去吧!”这时候,出现了彼得的主题。接着是胜利的进行曲。彼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这一次是由圆号演奏的。后面跟着猎人、爷爷和猫。
爷爷虽然高兴,可他还在嘟囔:“现在一切都好。但是,如果彼得没能捉住狼……那又会怎样呢?”
小鸟在人们头上飞来飞去,高兴地叫道:
“我和彼得是好朋友,请你们看看,我帮他捉到了什么。我们能不神气吗?”
请你们再仔细地听听,那鸭子还在狼肚子里“嘎嘎”乱叫呢!原来,狼刚才吞食得太急了。它没有咀嚼,就把它整个地吞进去了。所以,那鸭子还活着呢!弱奏表示人们抬着狼远去。最后,用急速而有力的音乐结束全曲。
2.歌曲《白桦林好地方》
这是一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民歌。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配合,即刻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水、山、森林、湖泊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使人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之中。全曲由“1 2 3 5”五个音组成,歌曲为自然小调式,旋律围绕着小调的主三和弦“1 3”三个音加以发展。音程的跳进为主,使得曲调稳定中略带欢快和活泼的情绪表现。曲中有两处用切分音节奏加强了对比。最后的衬词“蓬得得蓬蓬”模拟了军鼓的敲击,别具特色。结束时两次在主音la上拉长节拍,好像一队在这里郊游的少年儿童在鼓声伴随下走向山林之中,充满着童趣,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歌曲《红蜻蜓》
这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采用3/4拍、宫调式,全曲只有8小节,为上、下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从达十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教学目标:
1.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作者童年时代求知若渴、寻根探究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发现”的过程,“我”的伟大的“发现”是怎么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寻根问底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人长大或变老后,常常会回乡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忘不了的是父母有趣的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
二、按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三、就下面三个问题中感兴趣的问题与同伴交流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俄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四、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之所以有个发现,一是敢于提问,二是反复思考,三是大胆想象。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第3——13自然段。
2.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俄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1)结合作者的故事,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2)结合知道的其他事情。谈谈理解。如:哥白尼、伽利略的故事等。
五、选择觉得有趣的段落读一读
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六、说说自己是否也有过有趣的发现。
七、总结
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候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老师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正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数学应该五彩斑斓,充满想象的色彩。它瑰丽、神奇,富于想象力,常常能带领孩子走进一个充满无限遐想空间的数学世界。童年的数学有它与众不同的逻辑和视角,她鼓励自我、张扬个性,充盈着对儿童独特数学思考的激励和肯定。童年的数学可以是直觉的、模糊的,它强调准确性和科学性,但同时也能包容错误与偏颇。它用一个宽阔的胸怀包涵着孩子们并不完整、科学、精确的数学思考,唯独怕自己的苛求磨灭了孩子们探索的激情与冲动。童年的数学应该充盈着一种游戏化的精神。孩子们沉浸其中而留连忘返,忘我地体验着、感悟着、创造着。而数学正如春风化雨般悄悄地滋润着孩子们精神的家园。
[案例]“五角星究竟有几个角”
那是一年级的一次“观察与发现”数学探究活动,孩子们正围绕生活中的角展开交流。“王老师——”上课刚几分钟,吕冬就兴冲冲地找了过来。“我发现五角星上共有五个角,而且这五个角大小都一样。”“是共有五个角吗?”我在“共”字上加了重音。见我非但没有表扬,反而提出了反驳,他顿时来了劲儿:“怎么不是五个,你看,一、二、三、四、五。”边说还边数起来了。“再好好看看,别轻易下结论。”见我如此固执已见,他也没再作什么争辩,只是很不情愿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那节课,他那迷茫的眼神至今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两年后,当正式学到“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吕冬跑来告诉我:“王老师,我现在才明白,五角星上其实不止有五个角,应该有十个才对,因为那里边还有五个向外张开的钝角呢,对吗?”我朝他笑了笑,“或许吧。”
转眼又到了六年级,或许是接触了更多有关平面图形方面的知识,他又一次找到了我。“王老师,这回我终于明白了,科学地讲,五角星上共有无数个角。因为,在它里面还有许多大于180度或360度的角,而这些角我们以前并没有去关注过。”
说真的,我当时只有一种强烈的感触,那就是:为何在当初,面对一年级孩子这样一个虽不准确、但很了不起的发现,我连肯定的勇气都没有。仅仅是为了捍卫数学学科准确、科学的尊严吗?
[思考]
以上就是掌知识为大家整理的10篇《《童年》》,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