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武汉大学共有40门课程获得认定,位居全省首位。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0门,线下一流课程17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5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至此,武汉大学共有115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总数居全国第六、全省第一。
持续加强课程内涵建设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紧紧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重点,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使命,采取多项举措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为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资料图片)
深化课程建设内涵,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深入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有效衔接。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建设跨学院公共基础课,遴选、建设一批高质量跨学院专业选修课,鼓励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修高质量跨学院课程。优化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持续推动课程高质量建设。
增加课程挑战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课堂教学工作责任,规范课程管理,抓好课堂教学关键环节。加强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突出教师主体,完善课堂教学制度建设,激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重动力。适当增加课堂作业量及作业难度,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课堂教学支撑。
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学校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相融合,大力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提升思政课、通识课育人成效。强化学生重品德、肯担当、有作为的价值追求和使命驱动,加强思政课和通识课建设。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中国精神导引》3门基础通识必修课,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探索未知的品质。
重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广大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提升专业课程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育人能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不断健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终实现以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
深入实施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学校深入实施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着力提高课程质量。
提高公共基础课程培养要求。。修订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公共数学和大学物理的课程教学标准和培养要求,为学生打牢数理基础。建设《逻辑思维训练》等高质量跨学院公共基础课程,拓展学生基础知识。启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互式、共享式和合作式学习,不断强化育人功能与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交融。
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师资培育,引导优秀教师承担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重点面向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搭建教师交流网络及实体平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全面优化课程质量评价管理
学校不断建立健全课程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严格课程管理,强调教授上课率、鼓励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授课,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施科学课程评价,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
落实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上课。将专业领域前沿成果引入教学,引导学生接触和了解学科前沿进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思维,严格执行和推进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上真课、上基础课、上大类平台课和专业必修课,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坚持高标准、高要求,严格课程准入门槛,增设课程动态考核制度,对已开设课程开展动态考核。健全中长期质量评价及持续改进制度,推动评价结果与要素投入、政策调整等联动,形成“培养—反馈—改进”闭环。建立学生成长周期评价机制,推动人才培养全过程纵向评价、多要素横向评价、全周期多维评价。
未来,武汉大学将继续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大力加强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切实让理念新起来、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发挥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学习革命”向“质量革命”纵深发展。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