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文:新高考改革,远离“小镇做题家”

2023-06-10 08:00:43 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记者 朱洁英

6月9日,全国部分省区市考生进入高考的第二环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这是自2014年率先在上海和浙江试点的新高考改革的考试模式,目前新高考改革已在全国29个省份启动。


(资料图片)

近十年时间里,新高考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变革前行。什么是新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新”在哪?改革的目标在哪里?它能帮高校解决在选拔人才时遇到的擅长“题海战术”“应试教育”的“小镇做题家”问题吗?

“新高考改革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它最初的目的就是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其本身就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大园丁智库顾问陈维贤在接受中工网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现在高考题目越来越灵活,综合性越来越强,不能依靠机械刷题来提高成绩,而是更加注重灵活性与综合性。

新高考改革已逐步“落地”

6月8日,2023年全国高考已有部分地方考完全部科目,9日,部分省区市的高考仍然继续。2023年全国高考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和外语,集中于6月7日-8日,其他的科目以各省份高考模式为准。

8日下午,北京八中考场外,有不少家长在默默守候。唐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接受中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孩子不是很担心,“他从小到大成绩一直在班级前几名,心态一直很好”。对于将来的专业选择,孩子想选法律专业,而他也表示“尊重孩子的选择”。对于孩子高中时科目的选择,唐先生表示,自家孩子选择了政治、生物和地理,“老师都很负责和专业,所以不用我们操心”。

与唐先生相反,刘女士比较紧张女儿的高考。考试期间,她和丈夫带着小儿女一直守在考场外,她也连续两天都穿着寓意“旗开得胜”的旗袍。她说,女儿一直非常努力学习,压力很大,“她爸爸是一名军人,她从小就崇拜爸爸,所以一直想考军校,并一直为此努力。”刘女士表示非常支持女儿的决定,认为“可以锻炼意志力”。相较于妈妈,爸爸更加担忧女儿出门在外难以照顾好自己。对于孩子科目的选择,刘女士表示,孩子更喜欢文科,在这方面也更有优势,“还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对于新高考改革,她表示,学校很好,老师也非常认真负责,所以他们并没有太多关注。

据央视新闻报道,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西藏和新疆外,已全部启动新高考改革。根据各地实际,目前新高考有“3+3”和“3+1+2”两种选考模式,按照从起始年级开始的原则,各地新高考方案的启动都是从当年秋季入学高一年级开始实施,三年后进行第一次新高考模式的考试和录取。

2023年,全国共有14个省份采用新高考模式,分别为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2024年,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7省份将开始首届新高考。

新高考改革,不仅改“考试模式”

自1952年建立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起,我国的高考改革就从未停止过。近几年,新高考改革在全国各省区市稳步推进。

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大园丁智库顾问陈维贤参与了新高考改革最初设计时的相关座谈会。“首先是新高考的含义变了。”他在接受中工网采访时表示,现在社会上对新高考其实不是很了解,现在所说的新高考,实际上就是从2014年开始的一种招生制度改革的考试模式,它最早于2014年在上海、浙江试点,随后在北京、天津、山东等省份施行,后来逐渐在其他省份推进。其最初的目的是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2013年底,《中国教育报》曾披露“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相关信息,招考分离被多次提及。在最后公布的实施意见中,“招考分离”的表述被改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即“两依据,一参考”)。

陈维贤说,“两依据,一参考”,即是第一个依据是语文、数学、英语这三科的成绩,第二个依据是另外选择的那三科的成绩,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而对于“两依据,一参考”的实施落地,陈维贤表示,在高校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两依据已经做到了,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综合素质评价可能并未很好落实。

陈维贤表示,新高考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叠加了三方面内容:第一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出台,第二是高中语文、政治和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的使用,第三是双减。“所以现在的新高考已经不仅仅是考试模式的改变,也包括了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变革,这也推进了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陈维贤说。

“3+3”和“3+1+2”,怎么看?

新高考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不乏探索与调整。上海和浙江作为首批试点,在实行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最初使用“3+3”模式,后来又推行“3+1+2”模式。对这两者的看法,教育领域业内人士有不同的见解。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曾表示,上海在新高考改革最初的试点过程中,学生完全自由选择三门功课,出现了部分学生选科偏科,进入大学以后难以适应大学教学的情况。

2018年、2021年,教育部先后两次发布招生选考科目要求指引,对选科作出限制。“第三批试点推出了‘3+1+2’模式,将物理、历史设置为首选科目,必选其一且不能兼报,突出了物理和历史的基础性学科地位。”张端鸿说。

长期从事一线物理教学的小雨(化名)对中工网记者表示,原来理科生学语数外物化生,文科生不学物化生。而现在的“3+1+2”模式的“1”,要求考生除了语数英外,必须在物理和历史中选一门,“相当于将物理和历史的地位提升了”。

北京某民办大学老师在接受中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非常支持取消文理分科。她说,现在是一个对逻辑思维要求很高的时代,特别是对人工智能等方面。现在,她所在学校的一些专业,如金融学、会计学招生时并不分文理。而改革前,作为三本院校,该校文理两级分化特别严重,“如果想让学生们去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会特别困难。现在取消了文理分科,好了很多”。

“新高考改革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生会先选好的大学,其次才考虑专业,这样并不符合高校的招生要求。”陈维贤举例说明,例如北大的数学系,如果学生选的是政治历史方面,即使分数非常高也不符合要求。所以高校就提出要求,理工科加上物理,文科加上历史。而从中学角度来看,科目的组合模式太灵活了,教师资源不够用,开课也不好排,班额差距较大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就慢慢形成了“3+1+2”模式,现在是“3+3”和“3+1+2”模式并存。

对于“3+3”和“3+1+2”模式的优劣,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曾发表文章表示,“3+1+2”方案并非比“3+3”方案更优,也非对此前“3+3”方案的否定,而是从各省的现实条件出发,采取与现阶段办学条件相适合的科目组合,随着这些省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也可调整方案。

素质教育,新高考改革的彼岸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向,明确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新高考改革肯定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它本身就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陈维贤说,新高考的改革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立德树人,通过考试来教育人,所以考试本身也具有教育意义;二是服务选才,高校需要灵活性更高的人,所以高考也往更加灵活的方向考;三是引导教学,通过高考来引导一线教学的改革。他表示,素质教育也可以从高考题目体现出来,现在的高考题目,第一是基础性题目非常容易,二是应用性题目更加注重和现实生活关联,三是综合性题目涉及的考点更多,四是创新性题目更加灵活。

小雨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素质教育。他说,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方向,“所有人都可以讲教育,不仅教师可以谈,家长、学生也都可以,这就导致很多人的观点不一样”,“教育也分很多层面,比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人文教育、学校教育、应试教育”。他表示,教育是多方面齐头并进的,各方有各方的考虑,而以什么作为衡量素质教育的标准,目前并没有一个通用的公式。

熊丙奇则认为,新高考改革过程中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难度。他曾在《新高考改革:方向与应对》一文中表示,“今天很多省份都在进行素质教育,但实际内核还是应试教育”,“不管我们高考遇到什么样的阻力,都要进行高考改革,恰恰是现在高考改革遇到的问题,凸显了高考改革的价值。”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坚持素养立意”。未来,在各方合力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向着“更加深入、更加科学,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方向踏浪前行。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