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 杨建国
(资料图片)
上海来了!
江苏来了!
江西来了!
淄博也来了!
……
今年以来,已有数十批党政代表团先后到安徽考察学习,既有国内经济的优等生,也有努力追赶的“后进生”,更有出圈的“网红”城市,它们扎堆来安徽了。
更重要的是,就在6月5日,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合肥召开,这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三周年后,第二次在安徽举行,三省一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汇聚安徽,感受长三角在奋进新征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担当作为。
来的人越多,也就意味着安徽的存在感越强。
为什么是安徽?究竟要向安徽学什么?
“快要踏破安徽门槛了”
既然有这么多党政代表团来,那安徽就肯定有值得他们来的“看点”,安徽的“看点”是什么?
老杨先带大家来捋一下时间线,看看他们说了什么。
最先来的是安徽的邻居江西。2月18日至19日,江西省党政代表团赴安徽考察。
在两省交流座谈会上,江西省委书记尹弘说:“安徽放大视野格局、科学谋划发展,在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抓创新谋创新、以大项目好项目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江西之后,中国经济第一大市上海来了。
3月16日至18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市长龚正率领上海市党政代表团来安徽学习考察。
陈吉宁说:“安徽广大干部群众超前独到的战略眼光、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干在实处的过硬作风,值得上海认真学习借鉴。”
上海刚走,中国经济的优等生江苏也来了。
3月21日至22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率江苏省党政代表团来安徽考察。
信长星说:“安徽大气魄推动科技创新,大手笔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度深化改革开放,大担当守护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除省级党政代表团外,来安徽考察学习的地市和部门还有不少,仅以河北省为例,就有邢台市、邯郸市、河北省工信厅、河北省发改委等。
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省发改委此行,是按照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关于向安徽省学习的指示要求来的。
此后,河南周口、河南南阳、吉林四平、浙江衢州、山东淄博等多地市先后到安徽来考察学习,浙江、四川等经济大省的日报,也开始聚焦安徽,刊发学习安徽的文章。
老杨发现,到安徽考察学习,正在成为引入关注的政经新现象;到安徽考察学习的人,快要踏破安徽门槛了。
一个过去没什么存在感的传统农业大省,为什么如今会变成大家竞相来考察学习的地方?
老杨梳理了各路代表团来安徽考察学习的内容,科技创新也好,新兴产业也罢,亦或是招商引资,不管是出于什么要求,带着怎样的学习任务,省市代表团纷至沓来,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安徽这几年发展变化很大,涌现很多值得他们来的“看点”。
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到“总量靠前、人均居中”;从“科教大省”到“科技创新策源地”,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产业聚集地”,从“内陆腹地”到“改革开放新高地”,安徽这几年的发展的确令人鼓舞。
如果我们往深处探究,又是什么让安徽在短短十多年里发生这么大变化?各路代表团在问,安徽人也在问。
最大的“势”
老杨看到,对于这个问题,现在网上有很多种说法。
有人认为靠的是合肥的崛起,有人说是靠中科大的优势,也有人说是靠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
这些固然是安徽变化的因素之一,但还不是根本原因。
因为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不仅仅是自身力量使然,而是建立在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底板上。
所以要回答安徽变化的密码,首先要从中国发展的宏观趋势中找答案,剖析国家经济大循环对安徽发展的深刻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在出口导向型发展格局下,沪苏浙是沿海开放前沿,迅速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际贸易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向以内需支撑型转变,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的提出,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而在区域经济版图上,长三角承担着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有多优秀,不必多言,这是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都想要借力的势能。
安徽把握住了机会。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整体被纳入长三角。
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就是安徽身份和标签的改变,颠覆的是外界对安徽的固有印象和认知。
拿合肥来说,2016年,合肥被《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比肩杭州、南京。这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特别是2020年8月,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召开以来,一体化发展呈现井喷现象,发展新局面加速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安徽获得的政策红利巨大、受益巨大,吸引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存在感和话题感。
正如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多次强调: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当前安徽面临的最大红利、最大势能。
两个“最大”集中体现为,安徽进入了以上海为龙头的全国高端要素资源、高能级市场主体、高层次人才、全球资本的集聚和配置高地,可以嵌入全球产业链分工,迎来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改变。
仅2022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371个、实际到位资金10165亿元,其中江苏占近44%、浙江占近32%,上海占近24%。
无论是沪苏浙在皖投资、城市结对帮扶、交通的互联互通,还是干部挂职交流、安徽对标沪苏浙营商环境,或是组建产业链联盟、共建G60科创走廊,诸此等等,安徽所获得的,不是数字可以体现的,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
老杨认为,安徽加入长三角,以前不能做的事情,现在可以做了,以前能做的事情,现在更好做了。
“人的命运,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时代的进程。”可以说,安徽这几年快速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大势所趋,也是安徽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的必然结果。
安徽做对了什么?
安徽快速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很多省市慕名而来考察学习,引发了全国关注,也掀起了一波学习安徽潮。
那么,我们可以向安徽学什么?
在老杨看来,第一条是决心。安徽下定决心干,就一定要做到,不东张西望,不瞎折腾。
安徽的决心有多大?
老杨注意到,过去,安徽是“不东不西”的尴尬;如今,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成员。由“配角”到“主角”的背后,是安徽长达数十年的付出和努力。
从1988年“远学闽粤、近学江浙”开始,安徽便踏上了叩问长三角的艰辛历程,到2019年10月,蚌埠、黄山等7个城市“入长”,长三角覆盖安徽全部16个市,31年,折射出的是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世态百味,其中有坚守,有努力,也有持久的欢呼。
多年来,为真正融入长三角,安徽全力在互联互通和等高对接上做文章。2008年4月,安徽建成通车第一条高速客运专线合宁高铁,到2019年12月,商合杭高铁(合肥以北段)正式开通,安徽16个市全部进入“高铁时代”。由此,安徽成为全国第2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并在当年以1903.45公里的高铁总长度拿下全国第1。
老杨认为,安徽在融入长三角上,从来没有东张西望、摇摆不定过,而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目光始终朝东看,步子始终朝东迈,身子始终朝东挤。
二是学理念和方法。无论是十大新兴产业链图谱思维、科大硅谷,还是企业家早餐会、亩均论英雄改革,亦或是赛马机制、科大硅谷、城市会客厅、“大黄山”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如今安徽干事创业的手法步法打法都散发着经济发达地区的味道,有了经济发达地区做事的影子。
这背后,靠的正是安徽不断学习先进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将其运用到发展中去的生动缩影,最终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十大新兴产业链图谱思维来说,安徽逐一编制产业链图谱和“双招双引”路线图,按图索骥,做好强链补链文章,形成蓬勃发展态势和完整产业生态。
2022年,安徽制造业投资增长20%以上,新开工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6个、比上年增加51个,其中百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个、比上年增加8个。
这就是产业链图谱思维带来的显著成效。但决心再大,理念再好,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是关键,就是“干”。
经济高质量发展,没有一个地方是轻而易举实现的,都是靠干出来的,安徽融入长三角,前前后后花了31年。
老杨认为,这才是安徽最值得学习的地方:一年接着一年抓、一轮接着一轮抓,做到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积小胜为大胜,必将取得成功。
实习编辑:许静谊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制:万军伟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